话说蓝源茶:生态育佳茗,历久弥香乡愁在

身为蓝源人,话说蓝源茶

蓝源茶的历史有多久已无从考证,但经一辈辈的传承而历久弥香!

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每个蓝源人的身上都遗传着蓝源茶基因,心系着蓝源茶情结!

蓝源村是粤东北山区世界长寿乡——蕉岭县的一个小村庄,由蓝源和浒竹两个自然村组成,地势呈东高西低状,海拔500至900米。它的土壤以黄泥土为主,富含硒元素,适合种植绿茶,而茶叶里所含的硒、氨基酸和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。

我们所说的蓝源茶,一般指脚头茶(锄头茶),意即一是用锄头从山上挖来的野茶进行种植;二是挖出用茶籽育出的茶苗进行种植。后来有茶农引进有单丛、金仙、龙井等品种。

蓝源村古檀树

蓝源茶以手工制头春绿茶为上品,而要成为上品必须在做工上精益求精。其中炒青、出水、洗锅、磨茶等步骤都要认真操作,并控制不同工序时期的火候,才能向茶友们奉献出甘淳清香、沁人心脾的头春茶来。如果错过了品尝头春茶的朋友也不必觉得太遗憾,等到了秋季,“秋香”茶也别有风味,一样可解解你的蓝源茶馋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机器制茶逐渐多了起来,手工制茶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。而最近有茶农新开发的蓝源红茶,亦可值得期待。

如果你在工作疲乏时,煮上一壶蓝源山泉水,泡上一壶蓝源茶,慢慢啜饮,会顿觉神清气爽,精神焕发;如果你在大块朵颐后喝上几杯,会觉得口腔干净,唇齿留香,肥腻减除;如果你在半昼半暗(客家话,意即快到上午或傍晚吃饭时刻)时喝上蓝源绿茶,那可要控制一下饮量,因为喝多了可能会叫你的肚子“唱歌”,甚至会产生晕乎乎的茶醉感,它的“搜肠刮肚”、削减油脂的功效,或许是有瘦身需要的朋友的福音。

以前的蓝源村民几乎每家都种茶,可收获少则三五斤,多则三五十斤甚至上百斤,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,约有四分之三的村民已经搬迁至县城,好多茶树因失管而老去、枯萎。可喜的是,一些有头脑、有干劲的青年勇于开拓,敢于创新,以新时代的发展观去经营蓝源茶。这里以“山支山农场”和“担片坑茶场”为代表,他们以规模化、科学种植、质量认证追根溯源、互联网+旅游+食宿+体验+等方式为蓝源茶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。

蓝源茶的包装、存放也有一番讲究,老人家取上好草纸几张叠放,称上一斤或二斤,包好后用麻绳捆绑好,或卖或送都方便。在存放方面,装进洋铁皮茶桶,再覆盖上草纸,密封好盖子,可保存几年甚至十几年而不变质。当然,现在的包装不断升级换代,紧跟潮流,令人眼花缭乱。

蓝源茶的价格也是逐步提高,在我的记忆中,蓝源茶的价格历来是本县所有茶品中最高的,七八十年代时的价格是每斤3至5元,如果自己挑到十几公里外的梅县隆文圩去卖,可以卖到8到10元。现在,上等手工制蓝源茶每斤可卖到300至500元,半手工可卖到200元,机制茶也是150元以上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卖茶所得都是村民一年中极为重要的收入,能卖出这样的价格可以说是社会对蓝源茶的肯定,也是对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的农民的厚爱。

蓝源茶传播之路也是历史悠久,俗话说“蓝源二水口,茶香二路走”。其中一路是从蓝源出发顺着溪水向北往梅县芦溪、隆文、宝坑、松口,然后坐上船奔向南洋;另一路从蓝源出发,沿另一溪水向西往南磜、蕉城、梅县、珠三角传播到更远更广阔的世界。

蓝源茶的传播除了村民本身的社会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,在记忆中,有几个小商贩应该也是功不可没的,如本村村民蛮四伯、梅县隆文的进记老板等,每当到了茶季,他们挑担进村,收购茶叶,有货币交换,也可用物物交换。现在,互联网的时代,更是为蓝源茶的传播拓展了无限的空间。

蓝源茶的发展仍需居安思危,在越来越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中,更要保证茶源的环保和质量,要传承和发展手工制作技艺、要合理控制价格、要杜绝鱼龙混杂,使喜爱蓝源茶的老朋友们喝上良心茶、放心茶、舒心茶,也让更多的新朋友来爱上它、享受它。

有打油诗云:

蓝源是个好村庄,

松杉竹木满山岗。

村民种茶来致富,

撸袖实干奔安康。

【作者】 黄培强
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
 分享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共  条评论

评论

  •  主题颜色

    • 橘色
    • 绿色
    • 蓝色
    • 粉色
    • 红色
    • 金色
  • 扫码用手机访问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,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。

免责声明: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说明联系邮箱,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。谢谢合作!

© 2024 www.beiwoke.com  E-Mail:  

观看记录